7月26日,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扶贫调研小组来到了新化县金凤乡架桥村,在第二天的走访过程中,我们发现这里的群众对交通建设的呼声很高,特别是那些贫困户的群众们,更是对我们倾吐了他们多年来渴望修桥铺路的心声。
“一到下雨天,孩子们只能冒着危险趟河去上学,老人也只能绕过2公里多的山路去菜地劳作,村民想发展产业更是有心无力,我们现在天天盼望着政府能将村里的路修好,能将被大水冲毁的桥修好。”村民王某说。
俗话说,要想富,先修路。然而,对这些大山深处的贫困区而言,修路不仅仅是富不富的问题,而直接对应的是生存问题。这样的民生问题不解决,所谓的精准扶贫就会成为一句空话。因为一个地区连出行都成为一个问题,更别说享受到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,大山里的他们看不到未来,也不知如何走出去。所以,打破贫困地区的交通困局,就是打破一种封闭状态,是让他们获得一张进入共同富裕发展序列的“通行证”。
在做贫困户的调查问卷时,一位残疾的李先生说,“要问我对扶贫有什么意见和建议,当然有了,那就是希望政府能帮我们村把路修好,把桥架好,路好了,桥通了,我们大山里的林木业和农产品才有销路啊。”
无论是贫困区还是非贫困区的农村,交通是脱贫最重要的基础设施,直接服务于“三农”,对解决广大农民群众销售和出行、发家致富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面对修路铺桥资金筹措任务重的难题,架桥村的李书记说,“希望政府能起到“大头”作用、村民筹一点、社会捐一点”的多渠道筹资机制。
“路修好了,桥架好了,致富才有希望。我去年在山上砍了5000多根竹子,从山上搬到河的对岸,结果只有2000根好的,其它的都破了,除去人工费还要亏本,真是痛心,山里有竹子也只能干看着。”贫困户王先生说道。
面对修路铺桥资金筹措任务重的难题,架桥村的李书记说,“希望政府能起到“大头”作用、村民筹一点、社会捐一点”的多渠道筹资机制。
“路修好了,桥架好了,致富才有希望。我去年在山上砍了5000多根竹子,从山上搬到河的对岸,结果只有2000根好的,其它的都破了,除去人工费还要亏本,真是痛心,山里有竹子也只能干看着。”贫困户王先生说道。

精准扶贫,必须交通先行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,而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就在贫困区,最急迫的事就是交通建设。路一畅,则百业旺,一些当地特色产业,都会因桥而生,因路而兴。
扶贫不是一句响亮的空口号,得有真办法、实举措。扶贫工作不能停留在“输血”救急上,而要做到“造血”新生,在实施农村交通建设,完善交通运输网络,解决好群众“出入”难的问题后,对这些贫困户,推进产业扶贫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通过产业发展稳定增加收入,真正实现“桥通是福,路通即富”。
本文转自资广飞
评论